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学术价值(一)

主讲人 朱凤瀚

朱凤瀚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九五”社会发展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
最后更新 2021-07-14
浏览 418
最后更新 2021-07-14
浏览 418
意见反馈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个很小的题目。大家知道最近这些年出土文献的研究好像方兴未艾,始终是成为中国人文科学里边乃至于社会科学里边一个非常引起大家关注的学术领域。

      所谓的出土文献现在宽泛了,过去的比较狭义的出土文献比如说像出土的简牍,里边有文字材料比较多,过去叫出土文献。那么现在好像出土文献大致包括这么几大类,一类是出土的甲骨,就是殷墟甲骨文,当然不只是殷墟,其实还有像周原甲骨,这属于一大类。第二类就是已经扩展到青铜器的铭文,包括青铜器本身,因为研究青铜器如果只是研究铭文的话,不研究青铜器的话也是很难深入,所以青铜器铭文和青铜器本身的研究也成为出土文献的一个范畴。第三个就是简牍,这些年出土的战国楚简、秦简、汉简,成为出土文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小分支。第四个就是其他的出土文献,包括古玺印、符节、陶文等等。凡是地下出土的有文字的资料,都可以利用来作为古代文化、古代历史的研究的资料。

      现在出土文献大概已经形成这样一个研究的架构,我今天向大家介绍的就是北大藏的西汉简。大家知道,我们在2009年的年末的时候曾经得到消息说,当然这是个很不好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墓葬,我们古代的墓葬这些年连续地被盗掘,特别是前十几年就有大量地被盗掘。一方面,像大家研究国学,重视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另外一方面,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些文化遗产,特别是像古代的墓葬里边保存大量的资料,有的很多被盗掘。如果是里边含有像竹简这种东西,过去早先在民国时期就有人开始发掘墓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不被重视,甚至拿来点着了来作为火把似的在里边盗东西,很轻视这些东西。但是这些年盗墓出土的简帛、简牍也很多。那么这些东西被盗之后,有的被我们公安部门查获,保留在我们内地,还有一部分就跑到了港澳,也经过港澳,然后流出国外,甚至有这样的情况。那么这是很令人痛惜的,我们在2009年的时候得到这个消息,后来经过一番工作,由北京大学回收。大家知道,像这种盗掘出土的东西,是不能拿我们的国库钱来买的。咱们国家有明文的规定,特别是《文物保护法》,所以我们只好请北大的校友、企业家来捐赠,捐赠给我们。所以我们在2009年初得到了一批汉简。大家知道我们除了汉简之外,同时我们还得到了一批秦简。那么今天的时间的关系,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汉简。

      汉简是(2019年)1月11号入藏北京大学的赛克勒博物馆。当时学校也规定,这批东西进到北大以后要好好保管,因为大家知道这个简的状态。大家看左边那个塑料盒子,当时到我们这儿来的时候,它基本上是就装在这样一个大的塑料盒子里边,用药水泡着,因为盗掘出土,然后再在古董商界周转,有的古董商还懂得给它加上了一些药水防腐,然后拿塑料,大家看看那个塑料布,把它包的,左边是最原始状态。来了以后我们马上就进行整理,然后初步地清点,那么这个任务必须得由博物馆来进行。大家知道北大有赛克勒博物馆,而且赛克勒博物馆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这批东西的保管完全交给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科技保护这个研究室,这样的话使它得到妥善地保存和保管。同时大家知道,这个简刚从地下出土的时候状态是像面条一样的,因为长久地泡在水里边,拿手是拿不了的,每个都很软,所以我们也不太敢动。大家看到右上方的,右上角的是我们请的长沙的简牍博物馆的专家,请他们来帮助我们把它清点一下,究竟多少枚,另外这状态,所以用了一段时间。过了春节以后,到了3月份我们开始进行进一步地清理和拍照。拍照是保水状态下拍照,就完全是湿的来拍照,这样字迹会比较清楚。大家知道这个简,以前的简的拍照,像上博简,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简,他们是做了脱水以后拍的。大家知道简一脱水了,也可以说把里边水分完全蒸发出去,使得简变成了基本上无水状态,那么是个固体状态,但是这种状态简的表面的形态会发生一点改变,因此会影响字的形体。所以我们现在,大家知道新出土的简都不着急脱水,都还是在保水状态之下,那就说给它拿蒸馏水加上一些防腐的药剂,一般的在恒温情况之下,它可以长久地保存,比较长久地保存。当然最终当你研究完了以后,你还是要脱水,脱水以后再由博物馆来保存。大家看到这个情况,就是我们当时在进行排版,另外照相,还有对简做必要的记录。每支简都给个编号,就用考古学的方法做清整。每个编完之后都要给一个签,上面拴一个签,然后拿两个有机玻璃片把它夹在一起。这样的话到现在为止,北大汉简已经好几年了,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太大变化,还是在北大赛克勒博物馆保管的。

      大家看到,这是刚来的情况,因为这灯光的关系大家看得不是很清楚。大家看到整个的简都被塑料布包着,打开以后,是这样一个状态,就是很乱,而且黑乎乎的。其实北大的这批汉简是现在知道的简里边其实还是最清楚的,就是保存状况最好的,有的还不如它。大家看到很散乱,就好像是我们在河边上芦苇这种断了以后散乱的那种状态似的。所以这样的一种状态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任务,就是要怎么样把它,它是书,大家知道简是古代的书,现在散乱了,我们怎么把它复原,然后进行研究。另外,在简里边还混杂的一些算筹,还有漆器的残片。大家看左下角那个漆器残片,黑底上面还有红漆,那些明显的是西汉的漆器。算筹就是有些小竹棍,古代用来计数的东西,也混杂在里面,那证明这个确实是在一个墓里边出来的。这就是那个算筹,还有漆器的残片。但是由于它不是科学发掘的,我们不能获得它更多的资料,比如说它同出的其他的文物的状态等等。但是从目前大家知道的这个简的数量,还有它的内容来看,它所出土的那个墓应该是比较大的一个墓。

      另外我们在清理的时候发现在简面上还留的编绳。大家知道简是单支的一个小竹片,应该就是简,如果把简拿绳编起来就成册。那么编绳,编简的东西现在知道的还是麻绳比较多,当然丝绳也不是没有,还是麻绳比较多,那么这个麻绳有时候就附着在简上,这是判定简真伪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这个简,假简是很难有这种东西的。另外就是大家知道,简的边上有的时候为了绑这个绳,还有一个小口,小边边上会有个小口,这都是在整理的时候判别简真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据。另外,有的即使绳没有了,在简的这个绑绳的位置还会有编痕。大家看到右边那个痕迹,两道痕迹还留在上面,我们照相的时候尽量把这些都照下来了。这是这个简的真实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

      另外,看到有时候在简的表面,比如说还有纺织品的残留,右边的那个医简的中间那一块。那么这批简没有发现有年号,大家知道汉武帝之后开始有年号,但是这批简没有年号,那么当然就意味着它可能不会再晚于汉武帝,有可能。那么就在一枚简上,我们发现有“孝景元年”,就是景帝的这个,孝景也不是年号,是他的称呼。那么我们如果有了这个的话,当然我们就认为它不会早于景帝,就是这批简的下葬年代,就是简的年代,下葬的年代不会比汉景帝要早,会在他的之后。另外由于它没有年号,所以这批简的年代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那么我们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汉字的书体,就是书写的书体是有变化,特别是到了秦汉之际以后,原来的六国文字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大家知道所谓“书同文”,其实所谓“书同文者”就是把六国的战国文字把它统一为用秦的书体来书写。那么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秦的书体就是秦的比较规整的,像泰山刻石,琅琊刻石都是这个小篆。另外就是手写的体,我们后来叫作“隶书”的这样的书体。隶书大家都知道,古代学者也说是为了那些官吏们书写公文,如果他完全用小篆书写的话那是会很慢的,是不现实的,所以就有一种比较流畅的写法,比较容易写的就是手写体。那手写体就是把过去六国文字那种字体用手写的这种像隶书这样的形式把它写下来,所以就是秦隶。那么从秦隶经过了到后来的汉隶,我们现在来看,大家看到的汉隶,汉碑上的汉隶多数是东汉以后的书体,非常标准的隶书。但是简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汉简的那个书体其实是介于秦隶和后来典型的东汉的隶书之间,所以我们就找了几种自己来比较一下子,来看看北大的这个简的应该有的年代。

      大家知道西汉比较早期的简是银雀山汉简,最上面,它的字体。那么中间在北大找了两种文献,一个是北大简里《老子》,另外一个就是《周驯》,把它摆这儿。当然北大简自己的字体我们也觉得就从它来讲,可能书写年代也略有差别,当然这个不会差得很大,略有早晚。比较晚的是定州的八角廊的汉简,八角廊的汉简已经到了西汉中晚期这个时候,偏晚一点了,因为墓里其他东西可以断定年代,而且我们看到八角廊汉简的字体最下边基本上接近于典型的所谓汉隶。我们现在要说一个人写汉隶,多数是写得像最底下这样的一个书体,包括东汉有名的这些碑是比较典型的汉隶。那么汉隶的特点大家看到一个是扁,扁长,横扁,另外就是最后它的波折,它最后那个一撇,包括最后那一捺,最后都一定要有一个波折的出来,这是一个标准汉隶。但是我们看银雀山汉简还不然,基本上还不是扁长的,不是横扁的,而且很多写法还保留着战国文字的一些字体,保留了齐地的这种作风,那么北大的简整个来讲,基本上是介于二者之间,大家可以看到一些不单是书写的方式,包括字的结构还保留得比较早的一些字形结构。这样的话也证明了我们的一个说法,就是说北大的简的年代大概应该不会到西汉早期,也不会到西汉晚期,大概是西汉中期的,而且比较严格来讲,大概就是汉武帝时候。如果保守一点的话,应该是汉武帝的后期,当然有没有再晚一点?也可能。我说的这些年代,基本是指的墓葬的年代,当然墓葬的年代和抄写的年代也不会差太大,是这样一个想法,这就是跟大家汇报的我们的一些看法。这就是刚才说的年代,当时在汉武帝时期,其实就是汉武帝的中后期。汉武帝中后期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大家知道司马迁的《史记》其实就在这个时期,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批简,看到的文字,其实就是司马迁当时他所看到的书和他当时的文字。其实我们秦简,今天没时间给大家介绍了,我们秦简就是秦始皇时候的,所以我们秦简汉简真是秦皇汉武,我觉得我们非常有幸看到了和司马迁同时候的书。

      那么长度可以分成三种规格,一个是比较长的,就是我们今天叫46厘米。大家知道战国后期到汉代的长度基本上是23厘米是一尺。所以说古代人身高八尺或者九尺,大家一看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九,也不是说特别特别高,是吧?所以那个尺度不一样。那么我们最长的简是46厘米就接近于汉尺二尺,过去大家以为最长的简都是书写重要典籍的,比如说像我们说的《尚书》这些经典似的东西。但是现在看来最长的简并不是,拿我们这个里边最长的简书写的是《日书》这些东西。《日书》就是数术类文献,方术,就是我们后来叫“迷信”的这种东西。看哪天是忌还是宜,来判断这个的,那么这个反而是最长的,那么比较短的简就是23厘米,就是汉尺一尺。其实现在知道最短的简有的比它还短,比它还短的话就像我们今天的手册似的,这便于在身上揣着的,所以短简是23厘米。当然还有中等简,中等简就是我下边写的29.6(厘米)到32.5(厘米),接近汉尺一尺多。那么短简写的是医方,其实就是药方,中等简是其他一些内容。

      那么北大,我为什么今天写到北大竹书?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的简牍应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古代的书,就是狭义的书,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专门创作出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或者记录一些事情的这种东西,它和簿籍、律令、公文这些文书不同,它也和过去墓葬里边随葬时候用的遣策,另外还有书信、私人文书也不同。所以现在的简应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文书类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些东西,一类是书籍类的,就是典籍类的,所以现在叫作典籍简帛和文书类简帛两大类。

      那么北大的竹书全部都属于古代的书籍,就是古代的书,它的内容涵盖了,我们借用《汉书·艺文志》,其实就应该用《汉书·艺文志》,因为《汉书·艺文志》当时编的他所看到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这些东西。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来分的话,那么《汉书·艺文志》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北大的简基本上涵盖了这六大类,当然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事情。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重要的是这个书,它属于竹书。首先就是我们注意到这个比较明显,就是简里边有一种简比较宽,而且字体比较大,写得比较大气。后来我们仔细研究证明它就是所谓的《仓颉篇》。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中国最早的字书过去叫《史籀篇》,那《史籀篇》我们现在见不到了,将来也许是不是有可能发现,那要发现应该在战国楚简里或者战国的简帛去发现,现在见不到。

      根据文献记载,《汉书·艺文志》上有记载,《仓颉篇》就是秦始皇秦代的时候由三个人来编的,一个就是大家熟知的李斯,李斯写了《仓颉篇》。这个《仓颉篇》其实是一个识字课本,就是当时所谓秦统一文字,就需要教学生,还包括官吏、考官。当时考官你要能写多少字以上,几千个字以上才能做,像现在我们考公务员似的,是吧?就需要有教科书,有标准的字书,所以李斯编了《仓颉篇》。然后还有赵高,就是现在名声不好听的赵高,赵高编了《爰历篇》。另外还有一个太史令就是胡毋敬,编了《博学篇》。同时编了三部字书,其中《仓颉篇》是最有名,就是李斯编的《仓颉篇》。那么秦代这三个字书据说都是用小篆写的,标准字体,用小篆写的。可是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谁也不知道他们三个人编是编了三种,分别地编,还是三个人有分工?也就是说一部字书,那文字是三个人是互相重复的很多,还是三个人有分工,你写一部分,我写一部分,他写一部分?现在这点到现在为止,我们也不能证实,我们不能知道,三个人编的书是自己各自编的,还是有一个统一规划。当然我个人想,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而且又是由这些政府的高官来编的东西,我想他编也并不是他本人来写,有点像《吕氏春秋》似的,是吧?肯定吕不韦找了一大帮子文人墨客,他的一些幕僚来写的一些东西,是吧?我想就他们三个人主持、主编的这种东西,我觉得很可能是有个分工,不然的话没有必要写三部小篆的字书,还推广到下边去,当然这是个猜测。那么这三部字书,很遗憾就是现在我们都见不到,到现在出土的这些简帛里边也没有见到秦代的字书,就是用小篆书写的这个《仓颉篇》原来是什么样子。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到了汉初的时候,就是秦灭亡以后,西汉王朝建立了,那时候文化复兴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当时政府也是着力于字书这个问题,就是要教学生认字,要考官吏,要考你的能写多少字,所以这时候必须靠这个课本。于是,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是由乡间的闾里书师把这三本字书合成了一个,还叫《仓颉篇》。但是,这三部字书改变了李斯他们的字书的编法,就是变成了一种改编本。这改编本无论是每一章,每章变成了四字一句,六十个字一章,变成了非常整齐的这样一个形式。

      但是即使是这些东西,汉代早期编的字书,合在一起,把秦代的三篇合在一起的《仓颉篇》,再到了后来特别到了宋以后,基本上也没有(留存)。我们国家的历史太悠久了,我们好多文献典籍长时间随着战乱,随着各种原因就消失了。现在《汉书·艺文志》上记载那些东西,现在能见到的寥寥无几,很多都已经没有了。那么到了元至正年间编的《宋史·艺文志》就再也没有这种,连政府的、官方的图书馆里都已经没有《仓颉篇》了,所以这些书在北宋以后就慢慢地消失了。

      20世纪初期,在西北的一些汉代遗址里边,开始发现汉简上有《仓颉篇》。最早就是罗振玉,大家知道《流沙坠简》,著录的汉简里的《仓颉篇》,为什么叫《仓颉篇》呢?就是头四个字,“仓颉作书”,然后取这四个字的前两个字作篇名。所以我想,《爰历》《博学》大概也是这么取的。那这种取这一个书的头一章的前两个字作篇名的做法很像《诗经》。包括我们后来的东周礼书,像《礼记》等等都有类似这个情况,这好像是先秦时候命篇名的一个方法。那么这个汉简的出土,开始知道《仓颉篇》大概的情况。

    分集列表 (共2集)

    课程简介

    朱凤瀚教授给大家讲的是藏于北京大学的西汉简。他首先介绍了现在关于出土文献的几大分类,然后通过PPT为大家展示了2011年北大塞克勒博物馆入藏的珍贵简牍。在图片展示的同时,他还介绍了简的保存注意事项、简的真伪辨别、简抄写年代的判别、简的规格以及这批汉简的重要性等。

    接下来,朱教授择要给大家介绍了北大藏汉简中的几卷书:《仓颉篇》《赵正书》《老子》《周驯》《妄稽》《反淫》《医方》。其中,着重介绍了《仓颉篇》。

    关于《仓颉篇》,朱教授首先介绍了历史上的编著情况以及随着时间慢慢消失,然后介绍了在近年的考古中发现的《仓颉篇》,之后从编纂方法、编排方法、成文年代的推测以及内容的重要性四个方面对北大藏汉简中的《仓颉篇》进行介绍。他认为《仓颉篇》不仅仅是一部字书,还昭示着一种对汉字所含的丰富内涵所做的科学分析的思想。

    关于《赵正书》,朱教授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赵正书》中的记载有很多与《史记》中的不同,并举了一例进行了说明。关于《老子》,他主要谈到北大《老子》与其他本之间的区别。关于《周驯》,《汉书·艺文志》中把它归在“道家”里面,与现在的道家不同,所以他认为可能会引起对道家早期面貌的讨论。关于《妄稽》,他认为这是中国比较早的小说,既有文学价值,里面反映的伦理道德也值得去研究。关于《反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赋的资料。北大汉简中还有数术类和《医方》等书,都非常重要,相关学科专家正在研究。

    最后,朱教授认为,北京大学藏的西汉竹书,不仅具有文献价值,对各个学科有所补益,还为了解当时汉代的知识结构,西汉学术史、思想史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视频拍摄于2013年)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