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最后更新 2020-01-04
浏览 385
最后更新 2020-01-04
浏览 385
意见反馈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送走春天、迎来夏天的节气。立夏之“立”有立即、开始之意,因此,立夏也即夏天来了。

    作为开启夏天的节气,立夏有三候: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立夏之时,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按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所讲,四月立夏节后,是收获芜菁、芥菜、亭历、冬葵、莨菪的时节,也是种植生姜、黍禾、豆子、胡麻等作物的最佳时令。

    立夏之日,在我国南方的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有以传统的杆秤称人体重的习俗。有的悬秤于户外的大树上,男女皆称,尤以称量老人与孩子的体重为主。

    在民众的观念中,称量人的体重可以防疰夏,饮食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在浙江周庄,立夏日人们要饮烧酒,食樱桃、梅子、麦仁、海蛳螺,认为可免疰夏。

    除了预防疰夏,人们于立夏这一天要吃不能切断的细笋,名“健脚笋”,据称此举可以健脚筋。

    立夏还有“尝新”之俗。俗言“立夏尝三新”,“三新”也说“三鲜”,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之分。

    由于各地食材不一,“三新”的内容并不一致:在江苏苏州,“三新”是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在上海地区,“三新”则指糖梅子、酒酿和咸蛋。

    在浙江的一些地区,立夏日邻里之间要聚在一起喝“七家粥”、饮“七家茶”。据说喝了这种粥,邻里关系会更融洽。

    另外,儿童于立夏这一天还要吃上几颗鸡蛋,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之说。


分集列表 (共14集)

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仍能看出当时古国建筑的宏大和精美。整个都城的防卫措施全面进行了改造,从山下的开阔地到山顶的王宫区都建成了各式防卫碉堡和防卫墙,房屋的底层建筑也在外侧墙壁开设射击孔兼作暗堡,碉堡与防卫墙均利用最有利的地形,使之紧密结合,相互连通,左右兼顾,上下呼应,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主体防御系统。

当时,为了防备粮道和水源被切断,在他的防御系统中又增加了秘密取水的暗道以及储备粮食的许多洞窟。今天,我们还能在残存的遗址中可以依稀看到九个环形防御墙。

这里是第一道防卫墙,当年像这样的石头上刻满了上千个佛像,里外都贴有石头,从这里到尾都有,我们叫千佛墙,平日里都会围绕这个墙转经。

但再坚固的堡垒,也抵挡不住一次次战争的摧残,更抵挡不了基于思想意识上的攻击。

在古格的殿堂、香孜以及同时期的皮央、东嘎等地的壁画中,除了少量记录生产生活细节的内容外,大部分都与宗教有关。古格王国是宗教复兴重镇,是当时若干最伟大佛教思想家的孕育之地。古格故称所有的建筑群中最为显眼的是佛教的建筑,山顶上突兀而出的坛城殿,山坡台地上两相辉映的红殿和白殿,高低错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侧高耸的佛塔,无不显示出弘扬佛法、以教辅政的国策是贯穿王国700年历史始终的。虽然古格这个从象雄的一个词演变而来的名字从字面上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是,在藏语里,当地百姓称呼古格叫觉达布卡尔却有特别的含义。

古格国王底下有13个觉巴,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权方面的领袖,都是行政地方官,那么13个觉巴的主人是谁呢?就是古格国王。在古格历史上出现过7尊汉白玉的观世音菩萨像,那么这7尊汉白玉观世音菩萨像的主人是谁呢?就是古格国王。因为古格国王是觉达布,觉达布呆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这个城堡的王宫里头,所以叫做觉达布卡尔,觉达布国王留下来的王宫遗址。

按照藏传佛教的时间跨度,宗教史上有前宏(弘)期和后宏(弘)期之分,而古格就是藏传佛教后宏(弘)期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当年古格开国之时,就已经确定了尊崇佛教。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佛教还没有达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到古格王益西沃的时候,他把王位让给兄弟,自己出家为僧,兴建托林寺。大译师仁青桑布西天取经,回到古格翻译校订大量经典,之后请来印度高僧阿底峡弘法,也是以此寺为驻锡地,从而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此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由此,历代古格王既是政治领袖,又在宗教方面有着极高的地位。古格红宫墙壁上绘着的17个图像,就是历代古格王的画像,而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古格也因为宗教改变了命运。

15世纪的时候,古格的佛教进入鼎盛时期,而此时佛教的兴盛也已影响到了生产力的发展。据记载,当时在古格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出家人达到总人口的10%左右,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他们依靠布施生活,不从事生产劳动,也不负担王国的义务。

寺庙不断扩大,在没有国王批准的情况下,寺院又招收许多平民入寺为僧,国王认为这显然是寺院有意与王权对抗。被激恼的古格王赤-扎西查巴德不容分说便下令将寺院未经批准就擅自招收的130个平民遣回还俗,并以此为由剥夺了他那位喇嘛兄弟所有庄园的租税收入,接着又宣布如其再不收敛,将连他身边服侍的奴仆、士兵也统统收回。由此激化起来的矛盾让寺院喇嘛怀恨不已。

公元1624年,两名天主教神父翻越了5700米的马拉山口,从印度来到古格,受到国王的礼遇,这让王室与寺院僧侣之间本来已经微妙的关系变得就异常紧张。那么古格国王真如传说里所说,为了消减其胞弟在喇嘛中的影响,支持并信奉了天主教,致使兄弟反目,导致古格走向灭亡吗?

因为葡萄牙传教士在古格呆的时间是很短的,他们也没办法学藏文,那么古格国王更不可能懂葡萄牙文,没法看得懂圣经,古格国王本身是古格藏族历史上的古格法王,他宗教的势力是非常强,就是佛教的势力根深蒂固,跟基督教的传教士没办法沟通和交流的情况下,扔掉自己的宗教信仰去重新信一个新的宗教这个是不可能的。

但喇嘛们却煽动起喇嘛势力以及更多民众的怨恨。暴动首先从古格边地开始,一些地方长官首先率部造反。因为古格王宫完备的防御体系,并不易于攻克,暴动的首脑向拉达克请求支援。

当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前后藏地区逐渐兴起的时候,拉达克地区依然坚持信奉竹巴噶举派。强盛的古格接受了格鲁派教法的传布,这让相距不远的拉达克统治阶层异常恐慌,他们担心宗教的不断渗透可能最终颠覆拉达克的政权,对于国王胞弟的请求,他们一口答应。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