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最后更新 2021-02-20
浏览 345
最后更新 2021-02-20
浏览 345
意见反馈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汉语里,暑为热,小暑也即小热。此时暑热之气未达极盛,因此得名“小暑”。小暑节气期间,有六月初一、六月六、入伏等传统的一些时间节点。

    小暑有三候:“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壁;又五日,鹰乃学习。”

    小暑之时,新米收获,南方的客家人有“食新”的习俗。食新,即品尝新米,时间在小暑之后第一个辛日,也称“食辛”。

    除了食新,人们也吃藕。传统医学认为,暑天吃藕有益于健康,“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

    六月初一,在一些地区人们要“过小年”。在山东,人们这一天要吃饺子。在河南,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上摆上供桌,焚香燃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月初六,是中国人传统生活中的节日。据《宋史》记载,宋真宗以为这一天有天书再降的祥瑞,因此将这一天定为“天贶节”。天贶,意为“天赐”。

    六月六”的习俗多与洗、晒有关。旧时,这一天皇宫要晒銮驾,寺院要晒经卷,民间也要晒日用物什,“六月六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除了晾晒,人们这一天也要洗澡,“六月六,洗白肉”。

    汉族过“六月六”,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过“六月六”。如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同胞,“六月六”是他们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小暑节气逢入伏之时,我国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伏”“福”谐音,饺子形似元宝,头伏吃饺子有“元宝藏福”的寄寓。



分集列表 (共14集)

博物馆位于内罗毕市中心,是中东部非洲乃至全非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1910年由东非自然历史协会发起修建。除总部内罗毕展馆外,下设16个地区博物馆和几处历史遗迹陈列馆。

博物馆从肯尼亚的历史、民族风俗、装饰艺术等多个方面向游客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非洲向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之一,博物馆对人类起源、演变和进化的历史做出了详尽的描述。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设有介绍海洋生物、飞禽走兽的进化演变,肯尼亚国家地质变化等多方面的自然信息展出。

藏品展出各个时期的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头盖骨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考古厅内立有200万年前的巨象化石。石窟壁画展室中有一幅距今约2.9万年前的壁画。禽鸟馆的数十排玻璃柜内展出了900多种鸟类标本。另外,馆内还展出了数十件从肯尼亚海岸省出土的中国古代文物,包括青花瓷盘、瓷瓶和茶具,有的已经破碎,但是“大清嘉庆年制”“大清”和“长命富贵”等字依然可见。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