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最后更新 2020-01-04
浏览 415
最后更新 2020-01-04
浏览 415
意见反馈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入夏后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值北方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之际,也是其他暖季作物播种之时,因此得名“芒种”。

    在古人的观念中,芒种是农历五月的节气。因此,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我国江南地区的民众又以芒种为梅雨季节之始:各地入梅、出梅的时间也有出入。一般而言,以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以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为出梅。

    芒种也是我国南北方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谚语说:“芒种芒种,连收带种。”其农事之“忙”,主要体现在“三夏”——夏收、夏种、夏管上。

    芒种是我国南方地区插播夏季稻的季节。在我国北方地区,此时是越冬小麦收获的时节。谚语说“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言称农事之忙。

    据称,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公诞辰日,各地民众于这一天纷纷去关帝庙祭祀。传说关公这一天磨刀需要淬水,因此民间占验是日多雨,谚语也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古人认为五月是阴气始发的月份,因此以五月为“毒月”“恶月”,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解毒、避恶,诸如饮雄黄酒、门插艾草、不嫁娶、不建房,等等。这也便有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诸多习俗。

    芒种与端午节期相近,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每至芒种节气,种完了水稻,皖南地区的民众都要举行名为“安苗”的祭祀活动。

    在我国南方,每年五六月份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要煮梅。

    芒种之时,浙江云和县梅源山区要举办开犁节。

分集列表 (共14集)

博物馆位于内罗毕市中心,是中东部非洲乃至全非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1910年由东非自然历史协会发起修建。除总部内罗毕展馆外,下设16个地区博物馆和几处历史遗迹陈列馆。

博物馆从肯尼亚的历史、民族风俗、装饰艺术等多个方面向游客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非洲向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之一,博物馆对人类起源、演变和进化的历史做出了详尽的描述。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设有介绍海洋生物、飞禽走兽的进化演变,肯尼亚国家地质变化等多方面的自然信息展出。

藏品展出各个时期的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头盖骨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考古厅内立有200万年前的巨象化石。石窟壁画展室中有一幅距今约2.9万年前的壁画。禽鸟馆的数十排玻璃柜内展出了900多种鸟类标本。另外,馆内还展出了数十件从肯尼亚海岸省出土的中国古代文物,包括青花瓷盘、瓷瓶和茶具,有的已经破碎,但是“大清嘉庆年制”“大清”和“长命富贵”等字依然可见。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