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梵高献给父亲的画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为了节省开支,梵高在纽南的画室设在父亲家中,一个改造过的洗衣房内。他做牧师的父亲在1884年写信给提奥说:

    我们觉得这并不很合适,不过,我们还是为他安了一个很不错的取暖炉子。我还想要为他装一闪大窗户,但是他不要。

    不幸的是,回到家中,父母多次想要挽回自己的孩子,却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帮助他,而梵高却也并没有能够感到被家人接纳。人们很难想象,曾经如此仰慕父亲的那个少年,如今会与父亲变为陌路人。

    当他才11岁的时候,梵高就被送去了寄宿学校2年。在他写的家书中他曾回忆到父亲如何将他送到学校,那学校与津德尔特之间大约有20-25公里的路程。他看到火车与父亲离去的身影,泪水便噙满了他的双眼,他想要回家。

    长大之后,梵高与父亲之间的这种温存则被无休止的冷战或者争吵所取代了。虽然梵高常在信中谈论想要做平民阶层的自己与中产阶级的父亲的千差万别,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梵高在性格上其实也很像他的父亲。

    或许,是一种家庭的遗传吧。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非常顽固的个性,他们两个人都想要做那个正确的。当你有这样两个人在同一个屋子里的时候,当他们争论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是永远不能达成一致的。当梵高还小的时候,当然他得听父亲的话,父亲是一个占有统领优势的角色,他是如何做人处事的决断者,然而在梵高的成长中,他有了独立的性格发展空间,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生活的基础,这一切都让他试图想要远离那种中产阶级的生活。你也可以说,这也是问题开始的地方。

    梵高一生其实都是一个恋家的孩子。他的思乡之情也总是与小时候家中的无忧生活紧密相关的。然而年过30的他重回家乡的时候,那里已不再是一块无忧之地了。

    梵高在纽南其实并没有能够过一个比较舒心的生活。他说,在父母的家中他只是感到自己在被容忍,而没有被理解。他说自己就好像一条狗。这条狗有着湿湿的爪子,他不管站在哪里都挡住别人的去路。而且他还叫声非常地大。然而他又接着说,这条狗其实是父亲的儿子。他只不过是被遗弃在街上太久的时间,他必须学着粗鲁才能够生存下去。

    梵高对父亲的信仰感到质疑,并充分地将这种质疑,甚至是挑战,表现在了行动上。

    当他又对他的父母发怒的时候,梵高曾说,上帝只有一件事情不能做,那就是不去原谅罪人。上帝永远都会宽恕罪人,也就是说上帝不能做的一件事就是不去宽恕罪人。梵高说,这就是他的父亲与上帝之间最大的差别。

    另一方面,梵高对父母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冷淡,他在家中也越来越不可接近。

    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从他的朋友,一位叫作拉帕德的画家那儿来的消息。当拉帕德去纽南拜访梵高的时候,他因梵高对家人的态度而感到非常吃惊。梵高根本不和自己的父亲说话,他保持着沉默,或者简直就是忽略他们的存在。这是很奇怪的,因为他在纽南的两年中,吃住都在家里,也就只有画画的时候去那个临时改造的画室。所以每天他都会和家人一起吃饭,但却不说话。

    然而就在梵高倔强着不愿与父亲妥协的时候,一件极为不幸的事则猝不及防地在家中发生了。

    18853月,梵高的父亲因心脏病在家中突然去世了。这件事情显然带给了梵高很大的打击。虽然从与表姐的恋情开始,梵高就一直与父亲不合,甚至作对,然而父亲毕竟是他从小就尊敬又爱戴的亲人。在梵高穷困潦倒的时候,父亲也曾给他经济支持,寄送衣物,虽然这些帮助或许并不是梵高最想要的。

    如果你想要理解梵高,你就得理解关于19世纪的一些普遍的观念。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的后半部,是一个相信伟人的时代。伟人可以改变这个社会。18世纪时曾有过法国大革命,整个19世纪时,人们都相信革命是走向进步的必要条件。而梵高所敬仰的伟人之一就曾经是他的父亲。父亲曾是他敬佩的人,他也曾想要子承父业。然而,渐渐的,他的这种想法消失了。他慢慢地开始与父亲作对。他们的矛盾也并不是那么多地表现在信仰方面,因为说到底我也不觉得他们在宗教信仰上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主要是在于,梵高相信底层人民。而且他觉得你自己就应该要像底层人民一样地去生活,与他们混在一起。而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是属于乡村中的上层阶级的。父亲与他在这个方面不能苟同,因为他的父亲可不想要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在梵高的信件中,他并没有清晰地描写自己对父亲突然去世的反映,然而,几个月之后,他画了一幅画《展开的圣经》。人们普遍认为这幅画是梵高为纪念父亲而作的。

    这幅画的前景中有一本圣经和一本左拉的小说。从画中的圣经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翻开在以赛亚书53章,这一章是基督教对将会降临世界的救世主弥赛亚的预言。 

    另一本书是法国19世纪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小说《生命的喜悦》。书中的主人翁保利娜是一位虽然遭受着命运的苦难,却依然保持着积极与爱心的人。书名所说的喜悦并非奢华宴乐的生活,而更多是在表达因为主人翁的爱心,使得丑恶的现实中有了一丝温存。

    梵高本人对于这幅画只有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些说明,而这幅画背后的寓意只有留给后人猜测了。

    左拉被梵高看为是在书写着现代版的《圣经》。这位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是在为一个新的时代,那些生活在19世纪的人们,书写着新的福音。所以在那幅静物画中,你可以看到传统的圣经与一本所谓的“新的福音”放在了一起。这就是这幅画的讯息所在了。这本传统的福音正在逐渐衰退,人们需要一种更新的宗教。这种宗教要以当下人们的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为素材。从这幅画作上你可以看出,梵高多多少少还在与父亲争辩着。因为他仍然想说,“你错了”。我倾向于这样去理解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意思。

    父亲去世后不久,梵高也离开了家乡。1886年他先后去到比利时与巴黎学习绘画。从此之后,直到他人生的终点,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

    然而,荷兰却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虽然在法国的时候梵高的画风大变,从灰暗的色调变为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印象派的多彩调色板,法国南部灿烂的阳光改变了这位来自北部阴冷地区的画家。然而,梵高自己却说,

    将来我或许能画出更好的画作,然而我画的方式是不会变的。它将是同样的苹果,只不过更成熟了。--1885124日,荷兰纽南

分集列表 (共399集)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