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唐人街第二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一些学者认为,新加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唐人街,因为当地人口超过七成是华人,也不应该将牛车水与英文的唐人街Chinatown等同起来。但实际上,牛车水成为新加坡华人聚居区的代称,主要还是与地名的历史沿袭有关。新加坡华人聚居区的形成与开埠时期的城市规划有着密切关系,牛车水的变迁一定意义上也是新加坡历史发展的写照。

    新加坡的开埠始于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登陆。他在这个小岛上设立自由港,对于新加坡的历史发展方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如今,人们可在新加坡金融区可见以莱佛士的街道和建筑物。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对各族群采取 “分而治之” 的策略。华人聚居区就在牛车水和直落亚逸街一带,也是繁华的市区。早期的华人主要是从马六甲来的富商。之后,更多的华人从中国东南沿海来到新加坡,其中有大量的底层贫苦百姓,他们成为促成新加坡繁荣的重要力量之一。

    这个历史沿袭下来,这个地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唐人街(Chinatown)。其实新加坡70%以上都是华人。那么华人之中的唐人街(Chinatown),这个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

    最初,从中国东南沿海来到新加坡谋生的人,他们的日子是很辛苦的。虽然也有一些人能够发达,但更多的人只能靠做苦力和其他粗活谋生。

    在宝塔街,就曾经有贩卖苦力的“猪仔馆”。苦力中不仅包括男性,还有不少女性。在当地历史上被许多人熟知的“红头巾”就是来自广东三水的妇女,干的主要是水泥匠的工作。直到上世纪中叶,新加坡的建筑工地仍主要依靠人力来运送沙石泥土,工地上仍可以经常见到三水女性的身影。遮挡烈日的红头巾成为她们的特殊标记。

    他们早期来新加坡主要就是做建筑工人,他们主要住的地方就是珍珠街上段,可是这个街在40代已经拆掉了,连附近的街道已经拆掉了,建了唐城坊这座购物中心。后来少数的红头巾他们就搬进去,因为那条街拆掉了,她们就搬到了红山,或者中马路那边去住了。所以现在还健在的红头巾,已经80多岁了,只有少数而已。

    红头巾主要是三水婆,就是建筑工人。因为他们的特色是头上绑着一个红头巾。我记得见到小时候看到那些工地上建筑物主要这些妇女在做。所以我还记得当时有一首打油诗,记得非常清楚。就是说‘百尺高楼平地起,劳苦功高红头巾。’

    牛车水的面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并通过各种建筑物留下不同时代的印迹。当地历史学者柯木林说,牛车水历史上有三条街,如果串起来看,就是一部浓缩的新加坡华族史。

    在这三条街中,宝塔街是底层人民生活和居住的地方。而天福宫所在的直落亚逸街是当时繁华的经济和商业中心,类似于如今的金融区。第三条街是已经消失的豆腐街,横跨如今的桥南路和新桥路之间,大约是如今的唐城坊一带,这是当时的娱乐中心,当时的南天大酒店和大华戏院就在这一带,也是名流荟萃的场所。

    直到今天,南天大酒店和大华戏院仍是牛车水独具特色的重要地标。

    南天大酒店由当时的商界领袖余东璇所建,1927年开张之后是当时首屈一指的豪华酒店。著名作家郁达夫就有写关于南天大酒店的诗篇。南天大酒店旁边的大华戏院也是余东璇投资建成的。相传当年他的夫人因去看广东大戏遭到冷遇,余东璇索性一掷千金自己建了一座。大华戏院1928年建成,起初是演广东大戏;后来一度被邵氏机构租下改为电影院,名为皇后戏院;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还曾被改为大和戏院。

    还有一个天一景。当时都是很出名的。我小时候我爸爸常常带我去天一景。能够当时在天一景吃饭好像现在在金沙吃饭一样,它是很高档的一个东西,只有上层社会的商人才有的。

    牛车水还有一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那就是怡和轩。这个以华社领袖和富商为主的俱乐部组织在1895年成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华社的核心。怡和轩多次成为华社募捐筹赈的发起组织,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期间的南侨总会。

    新加坡的牛车水,有很多学者说,这里不等同于唐人街。因为这里除了很多华人居住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宗教建筑物。也可以说,在牛车水这个地方,是新加坡一个小的缩影。

    牛车水范围内,直落亚逸街上的天福宫是最早的寺庙之一,它始建于1839年,1973年被列为古迹受到保护。它吊角重檐,气势恢宏,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据说很多建筑材料和佛像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一些匾额和楹联的字体古朴厚重,也是当年繁华的见证。

    直落亚逸街有一座纳哥德卡清真寺。而在与此平行的桥南路上,则有古老的詹美回教堂和马里安曼兴都庙。这座印度教寺庙内以及建筑上的雕像十分精美。如今它仍是新加坡印度教徒重要的宗教场所,平日前来礼拜的信徒众多。

    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内涵,多元文化和睦共处的气氛从牛车书渗透出来。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