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前九龙英童学校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100年前的木楼梯和木地板,至今仍然维持着昔日的面貌。

    作为香港101个法定古迹之一,这所位于九龙尖沙咀弥敦道的前九龙英童学校,每个星期五下午都会举办免费导赏团,通过导赏员的实地讲解,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这座建筑与香港发展的关系。

    楼上是校长的住所,校长会住在楼上,他还有佣人侍奉。而这楼梯来说,很多英式建筑也是这样设计,因为100年前没有冷气,所以楼底也特别高,可以做到热空气向上升,令室内的空气更容易流动。

    邵先生对历史建筑很感兴趣,只要时间许可,他就会兼职担任导赏员,带领团友走进历史建筑重温老香港的发展。邵先生说,一个小小的香港能够容纳多座不同风格的中西式建筑,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在他眼中,这些旧有建筑不但折射出香港的历史,也体现出古人的生活智慧。

    法国人发现到百叶窗有些什么好处呢?譬如阳光不够的时候,可以把百叶窗打开,如果从事私稳工作,又可以把它拉上,英国人采用了它,其他人可能不知道香港其实有很多法式建筑。我们再看看上面,你可以看到有些中式建筑,因为英国是没有瓦片,英国人利用了(中国式)瓦片作为建筑物的顶部,主要是用来做什呢?好像现在下雨了,可以做到疏导雨水,另外你们看不看到瓦片与瓦片中间有些洞,这些小洞有什 好处呢?它是用以通风。

    黑色瓦顶、红色砖墙、白色大门、绿色窗户,这就是前九龙英童学校的建筑特色,而这种建筑风格在100年前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相当普遍和流行。

    我觉得整个建筑物的外型都很美丽,所以我也很喜欢香港的西式建筑,现在香港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为何现在有这些建筑,都是很特别,所以让我觉得很想来参加,来看看建筑师的设计,加上有导赏员讲解,可以令自己的印象有所增加。

    所谓的英童学校,其实是指专为居港外籍侨民而设的学校。由于英国人在香港最先占据的是港岛区,所以第一所英童学校亦是设于港岛区。直到19世纪末,随着带同子女旅居香港的外籍人士日渐增加,港岛区的学位供不应求,1900年港英政府获得有香港四大家族之称的欧亚混血富商何东出资15000港元,在九龙尖沙咀弥敦道兴建了这座极富西式建筑风格的校舍,并命名为“九龙英童学校”。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英童学校遗址。

    不是说旧东西一定要保留,但是在保留之余,我们有没有想想它所代表,是我们以前一辈的香港人,我觉得在地缘和人缘上,香港也很特别,最重要是物件是死的,但如何把它们与人联络上,联络上一些回忆才是最重要。

    启用于1902419日的前英童学校,办学初期只有60多名外籍小学生,由于资源所限,首任校长和他的妻子以及一位老师担当起所有教学和校务工作。20世纪20年代,学校扩建教学楼,并改名为“中央英童学校”,其后更逐步扩展至中学教育,就读的中学生慢慢增加到大约300人,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校方最终于1930年决定于九龙区另选新址搬迁。而原有的校舍,在二战后,曾为香港家庭福利会所用,1957年再交由尖沙咀街坊福利会承租,向基层学童提供免费教育服务,直至1991年建筑物才归还港府。

    100年后,这座红砖黑瓦顶的英式建筑,附近的“邻居”已经变成一座座摩天大厦,唯独它,继续以自己的传统韵味,吸引路人驻足观赏,即使不了解它的故事,人们还是会特意进来拍照留念。

    我是特意来这里,因为觉得它历史悠久,想看一下比较复古的东西,毕竟香港这个城市复古的东西已经蛮少了,我觉得一般都是购物之类的场所。

    结束80多年的办学任务,如今的校舍已经成为古物古迹办事处的办公大楼,在办事处工作超过20年的孙德荣这样形容活化历史建筑的意义。

    保存文物或是文物建筑背后最重要的目的,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社会的根源,演变过程的一种认识,或者大家也可能听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面有句说话相当重要“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就是说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将来的人也会如何看待我们,如果我们珍惜我们的社会价值,珍惜我们的文物建筑,认识我们社会的变化,将来我们下一代亦会珍惜我们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作为古物古迹办事处馆长,孙德荣亲历了这座历史建筑的复修,并体会到在这里工作的美好。不过,他说,每座建筑物都有它的独特个性,要把它们的个性放大,做到活灵活现,都是不小的挑战。

    我们要复原一座(建筑物)的原貌,或者保存一些重要的结构元素,需经过深入的研究,以及要仔细的技术去辅助以保存下来。我们面对的困难是资料的不足,以及技术人才的缺乏,或者一些原材料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这也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香港人多地少,可谓寸土寸金,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活化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方案。人们在重新赋予古老建筑物生命的同时,也能够把历史故事一代一代传阅下去。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