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昭德古街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青砖灰瓦、古街漫道,这些电影中常出现的传统建筑画面,离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越来越远。然而,在山东青州,有一条老街,依旧保留着古老的韵味,为人们留下弥久的文化之香。这条老街就是昭德古街。

    昭德古街始建于元代,要想追溯它的历史,就要从街尽头的真教寺说起。据寺内石碑记载,位于昭德古街深处的真教寺始建于元大德六年,是当时中国三大真教寺之一。它融汇了中外建筑的精华,既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特色,又明显带有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

    真教寺内至今依旧保留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题写的百字赞碑。这座4米多高的石碑记载着洪武皇帝用100字介绍的伊斯兰教教义,以示对那些明朝开国功臣中的回族将领的嘉奖。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真教寺经过翻修,成为附近穆斯林日常礼拜、祷告的中心场所。

    元朝的时候,青州居住了大量的回族穆斯林群众,因为他们宗教生活的需要,在这里建造了真教寺,随着回族穆斯林群众在青州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多,这个真教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这个真教寺,也同时见证了昭德古街的发展。

    青州是历史上的古九州之一,据《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海即东海,岱指泰山。因地处海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由于地处交通枢纽,在春秋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和西域的通商往来,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集市很早就在这里形成,到元朝时,诸多来自西域的回族商人都移居青州,在当时青州城内的东关一带形成聚居区。围绕着熙熙攘攘的集市,他们修建起清真寺,定居了下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昭德古街的雏形。

    我们青州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有广县城、广故城、南阳城跟东阳城四个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昭德)街区是历史上南阳城的东关,就是东门外,从元代开始这个地方就有回族在这里居住,到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一个回族的聚居区。

    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德古街,由东门街、东关街、昭德街、北阁街、粮市街及其两侧的街巷组成,全长3000多米,它们南北相通,东西相连,形成了一组“连线成片”的古建筑群。由于一直是回族聚居区,这里的民族特色非常浓郁。斑驳的老店铺和悬挂在店前的布锦招牌,依稀可见当年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

    这个街区在明清时期是个商贾云集的地方,沿街都是店铺,保持着老的前店后厂的格局,非常的繁华,昭德街的得名是因为在这个街区的北边有一个昭德阁,也算是这个街区的北门。

    昭德古街街道两侧的老房子都是排排相对,一家的院门对着另一家的院门,像对偶一般格律整齐。这里保留下来的房子大多建于明清两代,与大部分的中国北方民居一样,这里的建筑朴素淡雅。

    这个街区保留着原有的格局,街巷肌理比较清晰,这些古建筑古民居都是青砖灰瓦,青石铺地,保持着原貌,墙壁也比较厚实,风格也比较古朴,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

    解说:年过80的王文奎老人是这条古街的老住户。他和他的先人,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昭德古街上,至今已有十代。王文奎老人介绍说,他所居住的院子占地数百平方米,最早是为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母亲高氏建造的。

    王文奎老人的院子位于昭德古街的正中间。推开一扇古旧的黑漆门,顺着幽静的小道走上十几米,便会看到一座4米长、3米宽的灰色影壁墙。与一般的影壁墙面向大门不同,这面影壁墙正对着房子的正厅。老人说,别看这小小的不同,里面大有来头。

    全国来说的话,面朝正厅的影壁墙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曲阜孔庙呢有一个,再一个就是我们这个。它的意思呢就是说明,面朝正厅的意思,就是皇上来的时候,他(主人)在那里坐拜,不去谒见,不算欺君,就是那么个意思。

    虽然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条石地基和厚实的墙壁,让这座建筑久沐风雨,却依然骨骼坚实。如今,王文奎老人时常会在自家的院子里摆起一张茶几,泡上清茶,和老伴一起回忆古街曾经的景象。

    人们常说,古街是有生命的。灰砖青瓦、古树绿影,是它沧桑的面容,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街巷,是它清晰可见的脉络和血管。在历史的流淌中闲庭信步了几百年后,今天的昭德古街依然承载着青州城原有的风貌和景观,静静等待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