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共和国摇篮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们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解说: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篇小学课文,故事发生在1933年,临时中共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迁到了这里。一天,毛泽东主席办完公事回来,看到乡亲们在又洗菜又洗衣服的池塘挑水吃,深感百姓用水困难,于是决心帮助老百姓挖口井。毛泽东亲自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带领战士们一起挖井。几天后,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便挖好了,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口井为“红井”,《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78年后,红井的水依然清澈甘甜,成了沙洲坝一个重要的红色景点,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都要亲自提一桶红井的井水,尝一尝甘甜的红井水,驻足在红井前拍照留念,临走时也不忘带一瓶井水留作纪念。

    1931117日,位于瑞金城东6公里的叶坪村彩旗招展,人山人海。

    这一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村谢家祠堂隆重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政府。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了15个房间,作为会上成立的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9个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办公室,这一间间小小的土坯房就是现在很多国家部委的前身。

    游客们也许已经很难想象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情景,只能在景区里众多翻新的旧居前感受历史尚存的余温,也许只有那一棵棵依然枝繁叶茂的老樟树见证着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292月,朱毛红军3600多人从井冈山下山来到瑞金,大年三十来到瑞金,大年初一发动瑞金大柏地的战斗,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那么大柏地的战斗胜利以后就开始了朱毛开创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那么到后来经历第一次到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就成了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1931117号,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就在瑞金召开了,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

    在叶坪景区,游客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一身红军装扮的中年男人,扛着一面红旗走在游客中间,并不时地挥动红旗。他叫杨华,瑞金人,从2005年开始,一有空就到瑞金的红色景点搞这种“行为艺术”,老杨说他想法很简单,就是宣传红色历史,宣传瑞金。

    我现在宣传传统教育,让后一辈能够了解我们前一辈怎么辛苦,(在)怎么艰难的斗争当中打下了全中国的江山。

    在瑞金还有一位“奇人”,20多年来默默地收藏苏区红色文物,研究和宣传苏区革命史。他叫严帆,一个土生土长的瑞金人,瑞金市人民法院一名普普通通的审判员。在工作之余,他热衷于与苏区红色历史和文化有关的收藏和研究。说起他的红色文物收藏,严帆如数家珍,每一件红色文物后都藏着一段苏区的红色历史。

    这普通的瓦呢是苏区妇女群众搓线用的,叫搓线瓦,搓了线以后呢就纳鞋底,支援红军,给红军做鞋,这是一个常用的工具。

    严帆告诉我们,当年仅24万人口的瑞金,一共有11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万多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000多名。当年,苏区妇女就是在这样的搓线瓦上搓线纳鞋底,做鞋,送给即将上战场的丈夫或者儿子。

    这油灯是苏区时期,基层政府(干部)照明的油灯,当时是用豆油、桐油倒在这个铁盏上,用灯绳点亮以后作为办公照明用的。

    当时的苏区干部正是在这昏暗如豆的油灯下工作,当地一直流行着一段顺口溜,“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从苏维埃到新中国,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

    一件件红色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苏区的红色历史80年过去了,瑞金的大街小巷发生了变化,这里的道路更宽了,楼建得更高了,城市也变得更漂亮了,沙洲坝人也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一直被这里的人们吟唱着。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