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梧州中山纪念堂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这是一座名气不大却在历史上颇为重要的的中山纪念堂。它中西合璧,庄严肃穆,前望滔滔西江,后临茫茫青山。而且,它比著名的广州中山纪念堂还要早一年建成。

    这就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梧州中山纪念堂。

    梧州城内一条幽静的林荫小道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小道的一边是梧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那里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延续着梧州“百年商埠”的美誉;而小道的另一边则是清静幽深的公园,这里老树参天,人们怡然自得,梧州中山纪念堂就坐落在公园之上。

    沿中山公园台阶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座立面既像“中”字又像“山”字的纪念馆,这便是梧州中山纪念堂了。

    梧州中山纪念堂建筑外观设计非常奇特,它的建筑立面就形成了“中”字和“山”字。如果连着中轴台阶一起看,它就是一个“中”字;不连台阶一起看,它就是“山”字。这种中字型和山字型的建筑立面设计,是我们梧州中山纪念堂所特有的。

    梧州中山纪念堂占地面积163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0平方米,东西宽44米,南北长35米,高23米。纪念堂台阶下树立着一座孙中山铜像,是由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捐赠的。纪念堂主体分前、后两厅,连塔式楼共五层。纪念堂造型独特,既采用了中式古典宫殿的气派,又融合了西式教堂的浪漫。要了解梧州纪念堂的故事,还得从孙中山三驻梧州的历史说起。

    梧州地处两广交界,位于桂江、浔江、西江三江汇合之处,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孙中山在组织和策划北伐战争时,十分注重梧州的地理位置,三次驻节梧州,把梧州作为“出巡桂省,督师北伐”的战略要地和临时指挥中心。

    19211017日,西门口码头,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第一次来到梧州。随员有许崇智、汪精卫、廖仲恺、李杞堂、胡汉民、陈少白等。梧州各界人士一万多人前来迎接。

    为商讨北伐大计,孙中山此行并没有在梧州停留太久,第二日便乘“广明”号离开梧州赴南宁与时任广州国民政府内务总长、陆军部长和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等要职的陈炯明会晤。

    然而孙中山的南宁之行并不顺利。在对待北伐的问题上,陈炯明托词阻挠,会谈未果。孙中山遂于19211027日离开南宁返回梧州,这是他第二次驻节梧州。

    在第二次驻节的18天里,孙中山开展了许多活动,包括军事部署、筹集北伐经费、国民党梧州党部组织建设、发表演说,接受美国《大陆报》记者采访等。

    因北伐受阻和陈炯明在广州叛乱,1922412日,孙中山被迫由桂林率师南下返粤。416日,抵达梧州,这是孙中山先生第三次驻节梧州。期间,孙中山题写了著名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这是)林森委托专人让孙中山题写的。而且就是在梧州题写的。大家要注意一下,这是中华民国十年。

    419日,孙中山派船送宋庆龄从梧州返广州。并雇“和贵”、“梧州”、“广威”及民船数十艘,运送北伐军赴韶关。420日,孙中山与许崇智、胡汉民、魏邦平等乘“江汉”号军舰离开梧州回广州,结束了他在梧州的全部三次驻节。

    在梧州期间,孙中山十分关心梧州人民的生活和梧州的发展。他下令停止发行纸币;提议将抚河末流改道;亲自拟定开发荒地计划,并召集梧州各界举行开发近郊荒地大会,为梧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具体规划。在中山纪念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影迹。

    梧州是近代广西商业经济最为繁荣的城市。特别是1897年,开埠通商后,开放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广东商人与外国商人纷纷来梧州投资,开商行、办工厂。在这里,诞生了广西第一家商号、第一家银号、第一家工厂。梧州成为了近代广西的商贸中心和近代广西的工业策源地。

    此外,梧州与粤、港、澳一水相连,靠近当时的革命中心,素得风气之先。因而孙中山早在撰写《建国方略》时就对梧州的发展作出了较详细的规划

    他提出了以梧州为中心,全面开发西江的规划,使梧州成为中国西南水上运输枢纽。

    除了水上运输之外,孙中山还提出了修建铁路的构想。

    他还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两条经过梧州的铁路来发展梧州的经济。其中一条就是从广州出发,经过梧州到成都。还有另外一条就是从广州出发,经过梧州,到达缅甸边界的腾越。

    19253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为纪念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在时任西江善后督办、梧州善后处处长李济深先生的倡议下,决定筹建梧州中山纪念堂。纪念堂于1926年举行奠基仪式,1928年正式破土动工,193010月建成,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

    如今,中山纪念堂以其特殊的历史、优美的环境、宏伟的外观、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场所。它屹立在山峰之颠,遥望西江,默默地诉说着辛亥革命那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和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为国为民的胸襟和抱负。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