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南省明代衙署叶县古县衙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叶县县衙位于河南省叶县东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县衙坐北朝南,占地16848平方米。整座建筑由中轴和东、西两侧副线上的41个单元、153间房屋组成。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三堂、狱房、厨院、知县宅、大仙祠、虚受堂、思补斋等建筑。是中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罕见的明代县衙建筑。古代的知县一般为七品官衔,而叶县知县却为五品县令。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叶县地域宽广,由汉代的叶县、昆阳、红阳、舞阳4县和犨(音同抽)县的部分组成,故县令多由同知衔的五品官担任,因此叶县县衙有五品县衙之称。县衙大门上方一黑漆大匾,匾额下方的楹联“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已溺人饥已饥”。据说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叶县知县欧阳霖所撰,意思是愿意接受群众监督,与百姓同甘共苦。由大门进入,两侧就是古代“皂、壮、快”三班衙役值班及更夫居住的场所--班房。若有百姓击鼓鸣冤,在此值班的衙役就要问明情况回禀知县。挨着大门的这个门叫仪门,它面阔三间,中门平时关闭,每逢新皇帝登基、国家庆典、新官到任时方可打开。仪门的设置取“有仪可象”之意,不仅提醒知县要为民做表率,也为县衙增添几分严谨。

    这个地方是大堂,是知县公开审案发布政令的地方,这块就是明代保留下来的跪石,之所以这块跪石它是在大堂的外侧,都源于我们头顶上方这座狭长的棚式建筑卷棚,像别的县衙是没有的,还有就是这个柱子的颜色,在古时候柱子颜色皇宫是用红色的柱子,三至五品县衙都是这种青碧色的柱子,六品以上的县衙是黑色的柱子。

    大堂是由仪门通过。按照“左文右武”的规制,大堂东侧是“吏、户、礼”科房;西侧是“兵、刑、工”科房,是中央六部在地方政权上的延伸。根据中央吏部的规定,享受五品待遇的县衙六科房工作人员不得超出二十名,看来“精兵简

    政”确是由来已久。古代县衙建筑基本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然而在这个县衙的大堂前,却可看到有一座狭长的棚式建筑与其相连,这便是卷棚。卷棚本源于宫殿、庙宇中拜殿的建筑形式,用于官署衙门就成为了居官者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明清时叶县知县多享受同知衔(正五品)待遇,所以这里的卷棚便是他们高级别官衔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了。

    叶县县衙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它这个大堂的卷棚上,在清统治八年叶县知县欧阳霖,也是同知衔正五品,到叶县任职的时候,增建了这个卷棚。这处建筑的增建也是古代官员一个高级别身份的象征。

    作为高级别官衔的标准,卷棚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为官者引以为荣的资本,特别是卷棚与大堂前檐连接处所采用的“天沟罗锅椽勾连”搭接法,在我国古代的木作技术中更为罕见。

    叶县县衙所有的建筑前的匾额、楹联以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使人看一眼就会烙在心上、印进脑海。在卷棚的柱子上,可以看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楹联。在叶县县衙悬挂这样的楹联,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实际上是在提醒,不管官做得再高,也要严于律己,亲民爱民。唯其如此,才能拉近“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

    这个叫宅门,平时是关闭的,只有在迎送重要客人和奉行重大庆典时才能打开,衙署人员包括知县在内都是由两侧的侧门出入,由于古时候二堂三堂是知县的办公区域,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入,所以在宅门的两侧各设门房一间,有门禁组俗称门子看管。有些门子就利欲熏心借职务之便勒索来人的钱财以牟取私利,这便是古术的走门子、走后门的由来。

    在大堂院里县衙内有一座戒石铭,是县衙内唯一一座碑式官箴,在97年修复县衙地基时发现,经考证为戒石碑。“戒石铭”碑正面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語出荀子《不苟》篇:公生明,偏生暗。北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告诫官员不要徇私舞弊,贪脏枉法。走进二堂,正中檐柱上有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意为弘扬人间正义,学习古今德操完备之人,在于激励署内公务人员不断进取,提高道德修养。二堂正中有四扇屏门,屏门上方有一金字大匾“清、慎、勤”,取意于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昭训长吏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初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此匾,敕令悬挂于全国各府、州、县。匾联互为映衬,时刻警醒衙署工作人员,为公应清廉勤勉,为民谋福。二堂中间三间为穿堂,东西梢间各辟一室,东为幕厅,为知县与其幕僚、师爷进行案件会审的场所;西为招书房,是文书人员对六科房呈送给知县的文件进行审阅、把关的场所。

    这个地方就是二堂,是知县在大堂审案的时候遇到突发状况来二堂商议的,等于现在的法院合议庭。

    进入第三进院落,便可看到一幅醒目而特殊的楹联“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它以有限的两个字的变化,开启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着实耐人寻味。

    这套编钟是由2600年前春秋中期铸造的,于2002年在叶县出土。编钟由8枚缚钟、9枚钮钟和20枚甬钟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近半米,出土后每个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这套编钟可以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是目前中国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组合式编钟,代表了春秋时期音乐的最高成就,县衙内现在有用这套钟(复制品)的古乐演奏几百年来,叶县县衙屡经战火,历任职官也不得不经常增修或重建部分设施。县衙的最近一次大修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97年,是年9月,有关部门专门在郑州主持召开了叶县县衙修复工作论证会。与会的20多位古建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古代各级官署衙门超过20000座,但目前残存的只有7处,其中县衙仅有3处,叶县县衙在建筑年代、现存规模、古建完好程度等方面均居全国同类建筑前列,是研究封建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县级政权机构的重要实物依据。

    这个县衙保存修复它主要对了解古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像大堂两边的吏、户、礼、兵、刑、工,这个古代的文化各方面吏制都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叶县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故县衙的建筑具有南北交融的风格,

    沿袭了北方对称的院落布局,有北方粗犷、质朴的建筑特点,而建筑的后花园、廊檐、木雕、砖雕则吸收了南方建筑工艺精巧、细腻的特点。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特点及变化规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