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电缆工守护城市“动脉”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在河南郑州的东区,人们看不到以往的高压铁塔,也看不见一条条电力银线。在地下几米甚至十几米深的地方,一条条电网“动脉”却在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提供能量,负责守护这些“动脉”的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

    刘真,2009年大学毕业来到国网郑州供电公司从事高压检修工作。2011年因工作需要他又被调整到变电检修室担任电缆专责,算起来他已经与郑州地下的高压电缆“亲密接触”了五年。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电缆隧道设计的还都是比较小型,和一些距离比较短的一些场所使用。当时电缆隧道,都是一米八乘以两米左右,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电缆设备也都是比较少。我们巡视起来,一个是条件感觉是非常艰苦,再一个这个设备运维的环境感觉也是非常恶劣的。

    2012年,刘真刚到电缆班组,对110千伏以上的高压电缆进行巡线检测是他的一项主要工作。

    我们巡检全部采用的是人工的模式,要拿着我们的红外热成像仪,钳形电流表,以及一系列带电检测装置。走到一个地方,我们就要停下来进行人工检测。所以说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而且隧道里的这个环境是非常不好,湿度高温度高,而且是充满了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巡视的时候也是尽量做到小心谨慎。

    刘真记得,那时候的郑州地下电缆隧道有19公里左右,地下的高压电缆有140公里左右。由于城市建设隧道必须先行铺设,有时候他们巡线到了尽头,想找个地方方便一下都很困难。

    有一次我们几个师傅,在进行一次保电特巡的时候,由于巡检的项目比较多,时间相对比较长,上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到卫生间进行方便。

    唐琪,2012年大学毕业选择来到了郑州电力公司变电检修室,那时候他根本没有想到,变电检修的活这么不好干。

    之前老师傅们就告诉唐琪,地下“阴气”重,巡线出来容易拉肚子。进了电缆隧道,唐琪才知道,所谓“阴气”是里面常年潮湿的环境作怪。1.8米宽,两米高的老电缆隧道里,两侧是支架上的高压电缆,唐琪和同事两人一组,一前一后,走在中间半米宽的巡检步道上,距离高压电缆不过一拃宽。遇上下雨,砖混结构的电缆隧道还可能渗水,需要工作人员打开排水泵排水。

    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如果隧道里边出现积水的情况,我们一般都是在隧道的上方,必须把井盖打开,那个井盖有一百多斤。打开之后还得把水泵,通过一些排水管放下去,放下去还要自备发电机,然后进行抽水。一般的话,隧道抽水时间大概都得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将水排干净。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这两年隧道环境明显改善。2016年夏天,郑州220千伏红旗变电站投运,这条河南首家采用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让唐琪和同事们耳目一新。

    现在我们是通过这一套的自动排水,首先它有这个东西可以自动检测水位。如果发现水位超标,就可以自动排水,通过这个管道,将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这样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工作强度。

    在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红旗电缆隧道,10公里长的隧道内宽敞明亮,各类线路排列整齐,井然有序。

    我们现在这个位置就是郑州市红旗变电缆隧道,这个电缆隧道是比较规范,而且是比较合理化的一个隧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作为基础建设的“动脉”,地下电网就像地下血脉,为城市发展输送着能源给养。五年来,越来越多的电网线路走入了地下。2016年,郑州市提出“四环内净空”,高压线塔在很多区域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电力设施的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郑州南三环附近的一电缆隧道内,一套集智能巡检机器人、隧道在线监测、VR可视化平台于一体的地下电缆隧道管理系统正在运行。

    内径3.5米的宽敞空间里,步道有一米多宽。刘真告诉记者,遇到应急检修都可以骑自行车在隧道里穿梭。

    过去我们巡线有三苦,高温、缺氧以及心里堵。现在的话我们隧道中也安装了这个巡检机器人,隧道巡视可以通过机器人,进行24小时的巡检。

    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郑州供电公司全面启动隧道无人巡检系统建设,目前南三环隧道已实现隧道智能化、无人化巡检。该系统以智能巡检机器人为核心,结合中心管理平台,数据采集服务器以及相关附件,可实现对电缆隧道环境与设备的手动、自动巡检。

    机器人通过隧道搭建的轨道进行巡检,安装有高清摄像头以及红外仪,可以对隧道中的电缆温度以及环境的温湿度、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当遇到电缆本体升温,或者是隧道中有毒有害气体超标等各种异常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系统直接传到我们的电缆监控中心,我们运维人员可以及时地进行发现和处理。

    五年前,这些变电检修工作人员每次巡线,地上巡视20公里,地下隧道巡视5公里。到后来,成了每次地上40公里,地下8公里。

    据郑州供电公司统计,五年间,郑州市变电站数量从135个增加到361个,全社会用电量从2012年的47952亿千瓦时到2016年的502.89亿千瓦时。用电量成了指标,记录着郑州的城市发展。

    今年我们郑州电网的最高负荷到了982万千瓦,其中我们郑州市区的负荷到了530万千瓦,其中市区这个530万千瓦就相当于我们郑州整个地区,在2009年左右的负荷水平。在今年,我们的这个982万(千瓦)里边,有接近一半的都是降温负荷,说明了我们郑州地区的这个负荷性质,我们郑州的这个负荷组成向城市化的,就是都市化迈进。从以前的那种工业负荷占比比较多,到了现在这个降温负荷能占到在度夏期间占到总体负荷的一半左右。

    2012年开始,郑州电缆隧道建设步入快车道。2017年年初,郑州市地下电缆隧道长度已经达到60公里,排管长度也突破了100公里,为城市发展的能源输送提供了有力保障。

    城市发展是电力先行,我们电网的发展也为城市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前站。看到我们电力建设以及郑州城区的发展,我们也是感觉自己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一份自己的贡献,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郑州的这些电网电缆工,他们不仅用自己的青春维护着城市电力安全的地下“生命线”,还见证着城市从荒草地到繁华区的发展。

    比一下以前和现在,这我们工作环境,还有工作的这种劳动量的大幅度减少,我感觉到真是这个电力系统,包括我们整个国家这个经济都在快速地发展,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作为一个电力老职工吧,我觉得国家的强大与强盛,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看在眼里面,我心里面非常高兴,也感觉到非常自豪。

    这五年不仅是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五年,更是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五年,他们会为了美好的明天加油。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