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味”浓郁的漳州古街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漫步漳州古街,但见古迹交迭辉映,细心寻去,俯拾皆是。这片位于漳州城区核心区域的历史文化古街,约0.86平方公里,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因其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以来的自然风貌、筑城形制和街道格局而闻名遐迩。

    古街布局整齐划一,街道巷陌错落有致。主街区俗称“双门顶”,位于香港路上。“双门顶”指的是跨街矗立的两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牌坊以青白石相间建造,建筑风格刚柔相济,既有北方的豪放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优美。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工艺精巧,栩栩如生。几百年的文化沧桑,仍抹不掉石牌坊留给古街的无限尊荣,彰显着漳州历代人才辈出、文风鼎盛的荣耀。

    同在这条街道的打石巷顶上,有一座仅容一人转身的小庙,这是被誉为中国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徜徉在古街区内,一砖一瓦一牌匾,无不沉淀着古老的历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古街区完整地保存着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和闽南风格民居等三大类古民居传统建筑。这一处处斑驳陆离的古建筑,见证着漳州这座闽南古城的荏苒沧桑,也散发着汇聚中原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的璀璨光华。

    闽南这一块的文化在这儿积淀,但它又融进了中原的文化,所以它这个文化是有它的独特性的。

    中原文化、闽南文化之外,海洋文化也是漳州的一大特性。古时的漳州,曾是中国东南沿海一个重要港口,民间对外贸易尤其发达,海洋文化特色显著。距离古街不远的浦头港是古漳州联内通外的咽喉,曾一度作为古城与海外贸易交流的桥梁。

    浦头港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厦门被日本占领之后,那才逐渐地衰弱下来,所以它呢是曾经对我们漳州这种海外贸易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作用很大。

    明清时期,漳州商旅密集,盛极一时。岁月如歌,现在,沿街的老商号大部分已经改弦更张,有的商铺更是人去楼空,但这些老商号、老招牌,仍作为见证老街繁荣的一种文化印记,承载着这座古城另一种绰约风姿。

    在漳州古街区里还有一条有名的老街叫台湾路。据说这里以前有许多戏台,布袋戏、歌仔戏非常盛行。日据时代,很多不愿当次殖民的台湾人和澎湖人跨海来此,听到熟悉的戏曲悠扬飘遍整条街,引发思乡之情,久了就把这里称作台湾路。

    走在这里,看着建筑,看着人,像是翻阅一本老台湾的泛黄相簿。凹凸的青石板路面、红黑相间的砖墙、大红色的木店门,人们住着和台湾人一样的民居,说着一样的闽南语,有着一样的饮食、传承一样的民风与民俗。这一切,都和老台湾太像了。

    我们发现很多的艺术形式,很多风俗习惯,就是我们所说的“五缘”嘛,其实漳州跟台湾特别相像。

    眼前这两座清代石牌坊--“勇壮简易”和“闽越雄声”,为褒奖平台名将蓝理和许凤而立,记载着这一段古老的历史。蓝理,畲族,漳州人。康熙二十二年,蓝理为前锋,随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征伐台湾。蓝理骁勇善战,在澎湖战斗中,腹部受伤,肠子流出,仍率军杀敌,最终取胜。

    (康熙)指示地方,就是漳州,在热闹地方给他建了一个牌坊,表彰他为收复台湾所做的贡献。

    如今,这两座牌坊高高耸立,如巍峨的将军俯视着老街的沧桑变化,守护着集市上熙来攘往的人车摊贩,也继续见证着漳州和台湾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漳州古街区的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能从自家的族谱中找到海峡对岸的一两个亲戚。

    徐氏家庙很多宗亲都在台湾桃园,桃园县那边有很多我们的宗亲,宗亲到漳州来了就可以住到我们这边来。

    岁月荏苒,亲情欲浓,根深欲固,作为台湾的重要祖籍地,这些散落在古街区的古厝、家庙,至今仍延续着漳台不可分离的血脉情缘。

    如果说,古城古街是一段凝固的历史,璀璨而深沉,那么漳州古街,是漳州人踏步在岁月深厚的土壤上谱写的“活”的历史,蓬勃而生动。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数字金融时代,银行网点的传统柜台逐渐减少,智能设备的投放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适应智能银行的体验?能否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上海,转型中的银行网点也在为老年群体释放更多的服务资源。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